最近这事儿闹得挺大,沙特军方公开对中国从他们那儿买的激光武器系统挑刺儿,说了一堆毛病,正好赶上9月3日中国阅兵秀出新款LY-1舰载激光武器,第二天9月4日美国国防博客就发文报道了。 这时间点太巧了,让人觉得沙特不是真要退货,而是盯着更新版本呢。美国那边一看,傻眼了,本来以为能借机黑中国一把,结果沙特这操作反倒凸显了中国武器的市场吸引力。 说白了,激光武器这玩意儿在国际防务圈子越来越热,沙特作为中东大买家,早早就下手采购中国货,现在反馈问题,其实是想推动技术迭代。 沙特买中国激光武器的背景,得从他们的安全需求说起。沙特在中东的处境大家都知道,胡塞武装那边无人机袭击天天来,油田、机场、通讯设施老是遭殃。 传统防空导弹一发就好几百万美元,打那些廉价无人机太不划算了。激光武器正好对路子,成本低、弹药无限、精度高,专治低空蜂群威胁。 沙特从2022年就开始行动,成了全球首批引进中国激光防空系统的国家。具体来说,他们采购了“寂静狩猎者”和“天穹卫士”这两款,由中国电科集团出口。
这些系统集成激光和电子干扰,实战中表现不赖。比方说,今年6月,沙特用“天穹卫士”拦截了胡塞武装的21架“卡赛夫-2K”无人机,全中!这成绩中国官方也公布了,证明系统不是花架子。 沙特为什么选中国货?一方面,美国和欧洲的激光项目进展慢,价格还高;另一方面,中国的东西性价比高,出口灵活,不带太多政治附加条件。 沙特军方采购部门早几年就评估过,觉得中国技术积累扎实,从地面型到集成型一步步来,用得起也上手快。这波操作也反映出中东国家防务多元化的趋势,不再全押美国一家。
不过,沙特这次批评来得突然,直接点名“天穹卫士”和“寂静狩猎者”在沙漠环境下的短板。根据美国国防博客引述的一位沙特前军官的说法,系统部署时间太长,沙尘干扰大,高温考验冷却系统,地形还挑剔,锁定目标得照半天。 沙漠里的细小颗粒会削弱激光束,造成光学跟踪不稳;高温让发电和冷却压力山大,系统运行时风扇得拼命转;部署过程因为地形复杂,车辆推进慢,需要额外调整位置;实战中,对低空无人机,激光得持续输出15到30分钟才能搞定目标。 这些反馈基于沙特东部基地的多次测试和实际使用积累的。军官提到,电子干扰部分倒挺靠谱,大部分无人机就是靠它干扰信号才干下来的。但激光核心受环境制约,确实有水土不服。 这些毛病不是中国独有,全球激光武器都头疼这事儿。美国、以色列、俄罗斯的系统也面临类似挑战,比如美国的HELIOS项目就因为集成难和冷却复杂,一拖再拖。沙特挑刺儿,表面看是抱怨,实际是实战检验后的正常反馈。
这批评的意图,细想起来挺有意思。时间点太敏感了,中国阅兵刚亮出LY-1,这款舰载激光功率更高,能反舰导弹,全球军迷都炸锅了。 沙特这边立马发声,让美国媒体觉得有机可乘,赶紧报道,试图泼中国冷水,给自己打气,顺便挑拨中沙合作。但沙特压根没那意思,他们很快通过渠道向中国提出升级需求,合作不但没凉,反而热乎起来。 为什么这么说?沙特有钱有急需,他们看到中国新款参数,哪能不眼热?老系统虽好,但沙漠实战暴露短板,想换更抗沙尘、更高效的版本。6月的拦截战绩证明基础靠谱,现在就是优化环境适应性。 沙特这操作,其实是客户在催货,不是翻脸。反观美国,自己的激光项目卡壳多年,ABL空基激光早年就下马了,现在主推的系统还没大规模部署。 华尔街日报之前报道过,美国激光进展迟缓,中国不但搞出产品,还出口实战。美国自然慌,媒体借沙特嘴黑中国,结果沙特不接招,继续深化中方合作。这事儿让美国傻眼,暴露了他们在高端防务上的焦虑。
激光武器这领域,全球都在赛跑,中国进展确实亮眼。从技术积累看,中国从早年的地面系统起步,到现在陆基、舰载全覆盖,不光实验室模型,还真拉出去打靶了。 LY-1亮相,300千瓦级功率,专为舰船防空设计,能应对无人机和导弹群。沙特反馈的那些问题,其实是行业共性,高功率输出需要强能源和冷却,环境干扰是硬伤。 但中国在功率提升、系统集成上领先一步,出口中东就是实战检验场。沙特用着用着提意见,这反而认证了产品的价值,没人会对垃圾货要求升级。 未来,激光武器方向明确:更高穿透力、智能目标识别、光束控制优化。如果突破这些,就能从打无人机扩展到巡航导弹甚至高超音速目标。沙特这次“挑刺儿”,说不定成中国迭代的催化剂,两国边用边改,合作更牢。 美国在一旁干着急,自己的项目不进则退,难怪反应大。这不光是技术比拼,还是国际军售格局的缩影,中东买家越来越务实,选谁看实打实的性能和价格。
旺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